服务热线
400-616-5197
期末考试将至,每年期末考试最紧张的时候就是试卷拿到手,看到自己的分数,小数点没写,扣2分;标点符号写错,扣3分;计算题答错了,又丢失了5分。
这才发现和学霸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不会做题目,而是小题失分太多!
细数每个人求学时代最常犯的一个毛病,“粗心”一定可以排在第一!即便到了现在,还是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粗心问题:
“我家孩子54能看成45。”
“我家孩子考试时居然能漏掉一题没做。”
“小学3年级了,题目要求画横线的地方,她能去画波浪线。”
孩子考试没考好,常常把原因归结于“太粗心”,但请家长们注意,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,而不是原因!
我们判断“粗心”的标准通常有:
“简单的,不该错的,考试错了”——那就问问自己,熟练度够吗?
“原本会做的,考试做错了”——那就问问自己,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?
“审题错了,不是不会做”——那就问问自己,准确率够吗?
我们常常认为,平时做过的,考试就能做出来,其实并不是。我们必须通过“粗心”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!
01
粗心
常常成为孩子和父母自我安慰的借口
很多孩子喜欢拿粗心当“挡箭牌”。
考试考砸了,家长问怎么回事,他就摆出遗憾的神态,轻飘飘丢下一句:“我都会做,就是太粗心了,搞错了,唉。”
用“粗心”来解释问题,有一种推卸责任的意味,不是我不会,不是我平时没听讲,就是一个“意外”,大意了才出错。
孩子聪明的很。这样说,家长一般都无从指责,可以给自己免去很多“麻烦”。
不仅是孩子,很多家长也喜欢拿粗心来安慰自己。
“我家孩子聪明,就是有时候很粗心,考试发挥不好。”
在学习这件事上,仔细、专注这些好习惯,就是需要从小养成,可是却被父母忽略了。
其实,不是什么问题都能用“粗心”简单带过。
偶尔一次两次犯低级错误,比如漏看了一个数,题目没看清楚,说是粗心问题不大;
但是,屡次三番,总是犯同样的错误,越是简单的题目,越是错的多,这就不是“粗心”的问题了,而是能力问题。
在这种情况下,粗心就是另一种“笨”,但是这种笨可以改,而且越早改越好,越是等到孩子习惯了越是难办。
而家长每一次用粗心、马虎解释问题,都是在让孩子离改变更远一些,因为他会心安理得接受这个理由,继续以前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。
所以,家长还应耐心地多询问,帮孩子找到犯错误背后的理由,别让粗心的幌子掩盖了问题的真相,错失教育的良机。
02
如何帮助孩子,改掉“粗心”的毛病?
从家长这个角度,首先不要总是用“粗心”“马虎”等字眼评价孩子,这会让孩子不断地在心里以这个负面标签暗示自己,最终反而真的会成为一个粗心、马虎的人。
父母在观察到孩子做事认真、细致的时候,及时表扬,正面激励孩子,让孩子看到细心做一件事带来的好处,会逐渐强化孩子身上“细心”的品质,淡化“粗心”的部分,这种正面暗示会让孩子慢慢向着细心发展。
另一方面,粗心还与孩子的个性和生活习惯有关。
一个平时做事大大咧咧,没有条理,做事不负责的孩子,会迁移到学习习惯中,很难保持专注、细致、认真对待考试。
从生活做起,从小事做起,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个性,能有效减少学习中的粗心。
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要用自己的细心去感染孩子,比如把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条,建议孩子学会自己整理东西、收拾房间,会让孩子变得细致有条理,也能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责任感。
03
四个习惯
帮助孩子学习改掉“粗心”的毛病
1.慢慢读题
拿到试卷后,读题速度要慢,尤其是题目较长时,更要慢读,细细读!一边读,一边思考,同时把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。比如,把已知的数据标示在题目的图上。切记,题目没有读完,不能妄下结论。
2.演算工整
解答数学题时,很多计算都会在草稿纸上进行。草稿纸嘛,又不用给别人看,所以很多同学的草稿纸就乱成一团糟。相信孩子都有这样的经验,如果遇到复杂题目,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很多方程、计算式。
3.回头检查
做完一道题目后,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,结合本题的结果,判断一下结果的合理性。比如:解出来发现结果的数很难看;或者解出来要求的时间竟然是负值。
这时候就需要回头仔细检查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。那么,干净整齐的草稿纸就发挥了它的另一项重要作用——方便检查!
4.专心做题
平时练习题目,作业要重视,把它们当作考试题目看待。做题的时候先把电脑,电视关掉,然后集中注意力,快速地完成。之后再去听音乐,休息。慢慢养成专心做题,专注做事的习惯,粗心自然就会远离孩子。
粗心是一种坏习惯,每一个人经过努力,都能改掉这个坏习惯。需要的是自己树立信心,下定决心,同时耐心的坚持。慢慢地就能把这个坏毛病用细心的好习惯去替换掉。细心的习惯一旦养成,粗心将彻底离开孩子!
最后,家长平时也要注意保持耐心,不粗暴不乱发脾气,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,塑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,有助于孩子形成愉悦平和的心境,做事不骄不躁。